咖啡用語
◎ 咖啡的品茗用語:
在開始了解各地咖啡豆特性之前,必須先知道以下幾個品茗字彙,才能知道各產區國家咖啡豆的特性及風味。 | |
Body (稠度) | 有人翻譯為醇度,事實上並不正確。 正確的口感應是感受咖啡入口後的那種厚重、濃稠的質感。 那種在重量、質量上對於舌頭的觸覺印象,稠度的感受有清淡如水般的淡薄,中度如濃湯的稠實及深度如糖漿般的超高濃脂狀。 |
Acidity (酸度) | 一種分佈在舌頭後側的味覺,與檸檬令您分泌唾液的酸不太相同,此酸度是形容一種清新、明亮、爽朗的感受。 通常產自高海拔高密度之 Arabica 種咖啡豆之特性,而低海拔之 Robusta 咖啡豆並沒有此特性。 |
Bitter (苦味) | 苦味名列咖啡的四大味覺之一,通常原因有下列五種: 品種:通常 Robusta 比 Arabica 苦味強。 產區:通常產自印尼蘇門答臘、爪哇的咖啡苦味較強。 烘焙度:深度烘焙比淺度烘焙苦,因為焦糖化及碳化程度較重。 咖啡因:Robusta 比 Arabica 苦,因為多出二倍的咖啡因。 萃取時間:萃取時間愈長,苦味愈明顯。 |
Sweet (甘度) | 形容咖啡均勻可口、無瑕疵、完美協調、回味無窮的口感,這種回甘轉甜的美味也正是優質咖啡才能散發出來的風味。 |
Aroma (香氣) | 指沖調完成的咖啡所散發的味道,氣味包括有焦糖味、水果味、花味、濃郁、香辛等。 |
Flavor (風味) | 是香氣、酸度與醇度的整體印象。 |
Strong (濃烈) | 通常它是指深色烘焙法下咖啡豆強烈的風味,不能與含大量的咖啡因作對等聯想。 事實上,咖啡因含量最高的是清淡的罐裝咖啡,因為其中大都含有大量高咖啡因的 Robusta。 |
Tangy (辛烈) | 是一種激進的發酸味,本質上幾乎像是水果味與酒味。 生長在高地的哥斯大黎加高級咖啡通常都有辛烈的風味。 |
Briny (鹹味) | 通常由於加熱過度或是因為豆子本身太過豐富(咖啡豆本身含有 5% 的礦物質)。 |
Winy (酒味) | 類似一種帶有微微酒香的氣味,水果般的良質酸味與勻潤的醇度二者間綜合的一種通盤感受。 |
Black Beans (黑豆) | 大體而言是因為過熱,收成太慢或太早結果,而掉落地上,在採收時混入其中。 |
Black Jack (黴豆) | 不當的運送過程及保存方式使得青豆由綠變黑,甚至發黴,或是和其它物品混載而染上其氣味。 |
Brokens (碎豆) | 脫皮及篩選過程中不當處理,導致咖啡豆破裂。 |
Clean (乾淨豆) | 無缺點的高級豆。 |
Color (色澤) | 從深綠、黃綠到棕色,視咖啡產地,品種新舊、處理過程、成熟度、儲藏情況、運送情況而定。 |
Defects (瑕疵豆) | 包括有貝殼、變形豆 |
Fine (優選豆) | 適宜製作成高品質咖啡的豆子。 |
Flat (平豆) | 缺乏酸質,毫無生氣的豆子。 |
Fruity (果豆) | 強烈過熟的豆子。 |
Full (飽豆) | 這個榮銜只屬於 帶有良質酸味及濃郁等特性的豆子所有,有明顯而強烈的特色。 |
Grassy (草豆) | 有獨特而強烈青草般風味的豆子,一般而言屬於早熟的 Arabica 才有的風味。 |
Hard bean (堅硬豆) | 種植在高地、質感溫和、生長期緩慢、獨特的特質,適宜用來烘焙為上等咖啡豆。 |
Harsh (澀豆) | 形容粗糙,腐敗的風味。 |
Muddy (髒豆) | 質感單調模糊不清的豆子。 |
Pointed (尖銳的) | 形容帶有一種良質的尖銳酸味。 |
Rich (肥豆) | 生氣蓬勃、風味飽滿的豆子。 |
Screen (篩選網) | 用來分類分級原豆顆粒大小之網狀物工具。 |
Smooth (溫和豆) | 質感佳但缺乏酸質的咖啡。 |
Thin (薄豆) | 單調,沒有活力,質感薄弱又缺少酸質的咖啡,有時是因萃取不足。 |
Unwashed (乾燥豆) | 果實收成後要除去外皮,果肉及銀皮才能出貨上市。 其方法有『水洗式』及『乾燥式』二種,以乾燥式自然乾燥法處理的咖啡豆就是乾燥豆。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